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新男装经济演绎“他”时尚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01-23


  本刊记者-董笑妍

  这是一个既要颜值也要实力的时代,对于当代男性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与女性消费者相比,男性消费者被打上了“消费欲望弱”、“消费生命周期短”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需求,男性自主审美意识正在崛起,以往西装、衬衫、夹克的“老三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不同场合的着装需求,他们也开始了自我追求和表达。

  日前,由波士顿咨询和阿里巴巴共同推出的《中国消费新趋势:三大动力塑造中国消费新客群》报告指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男性消费者都大量增加,不管是为自己购物还是帮家中购买,中国男性消费者每年的线上开支甚至已经高于女性,达到了人均10025元;此外,73%的一线城市男性消费者认为,个人仪表对于求职和约会非常重要。

  而随着90后消费者成为服装消费主体,消费群体越来越追求独立的思想和独特的品位。如何把握住这一趋势,参展CHIC2018(春季)的男装企业率先给出了答案。

  智能新体系已然成型

  “定制化是时代必然,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穿着品位的提升,势必对产品的个性化有着更高要求,而定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过去的量体定制解决的是穿着合适度的问题,而当下的个性化定制则满足了每一个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报喜鸟控股公司云翼智能事业部总经理周国良如是说。

  CHIC2017(春季)中,报喜鸟带来的智能化定制平台云翼智能打造的智能制造流水线可谓吸睛无数,通过数据化、部件化、模块化进行批量化和规模化的全品类服装定制,从下单到收货,7天的时间就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一技术为许多正在寻求转型的男装企业打开了思路。而此次,云翼智能将把重点放在产品和服务的展示上。

  周国良表示:“智能制造流水线解决的是技术支撑,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产品生产能力和效率。在此基础上,未来定制化的竞争是客户需求驱动下的产品和服务之争。”通过数据来把握客户需求,这对于报喜鸟来说,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报喜鸟在定制领域做得比较早,有着十几年的经验,通过积累沉淀以及归类和分析,已经能够把握趋势,又通过终端定制店的反馈,主动搜集和了解顾客新的需求。”因此,报喜鸟从2016年开始进行定制专业化服务后,迅速打开了国内局面,目前已经与国内500多家定制店进行合作。

  “现在我们是在回归,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本质,服装行业就是打造极致的产品和服务,设备和技术只是支撑点。”周国良说。

  推出国内首家皮衣定制智能化平台的大连隆生集团同样因为上一次参展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从而有了再次参展的决心,并将展位扩大了三倍。

  “我希望打造的智能平台是集合了皮衣、皮具乃至全品类的综合性定制平台,能够为B端客户一站式解决定制问题。”大连隆生集团董事长吴琦说,通过第一次参加CHIC春季展与海思堡联手试水,此次希望能够联合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企业,形成集群式智能化定制。她认为,无论是从国家战略,或是企业转型的内在动力来看,打造智能化生产都是一条必经之路。

  吴琦说,大连隆生通过自主研发的皮装智能化定制平台,实现了大到款式、面料,小到口袋设计、拉链、刺绣等,客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实现智能化个性定制,真正做到一人一款、一人一版。

  正是在此基础上,吴琦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化定制。“企业可以遵循二八原则,实行80%为传统制造,20%为智能制造,逐渐进行定制化试水,让平台上的企业成为整个定制生态的一环。”吴琦说,国家目前在推动“三品”战略,未来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个平台上的企业,从源头上就要保证产品的品质以及绿色环保。

  个性化定制生产渐渐普及

  定制化对于企业来说,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同质化竞争的领域?对于这一问题,吴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就目前所有的企业来说,定制化的量依然是少的,但只要能跟销售成正比,就是健康的产业。

  而对于C端,隆生也有自己的品牌Long-Sailing,这个品牌本身是女装高级定制品牌,如今又加入了皮装定制的基因。近日Long-Sailing与金港股份CHINA GT达成战略合作,“跨”出了新高度。Long-Sailing将为CHINA GT的赛车手量身定制专属的赛车服,并为车迷设计出更多融入赛车文化的皮衣款式,甚至会为每一站赛事打造不同的运动系列,使各大车队、赞助商及赛车迷等充分享受皮衣智能化个性定制的乐趣。

  只有西服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品类才能实现大规模定制吗?牛仔等时尚化程度高的品类如何实现?山东海思堡服装服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出了尝试。

  据其牛仔定制部门负责人史荟琪介绍,海思堡从2016年开始对服装生产线实行“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改造,实现了牛仔裤装从下单、制版、裁剪、缝制、水洗、后整的全流程信息化和“互联网+”改造,生产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为7个工作日。2017年9月完成上衣定制流水线,此条流水线是海思堡自主建设的,拥有3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海思堡在顾客量体定制的基础上,实现了工字扣皮牌镭射、绣花、数码印花、镭射水洗及成衣染色等五大个性化工艺,从而实现牛仔服装的个性化订制。”

  史荟琪认为,从工厂到消费者的链条正在无限缩短,消费者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独立意识渐强,消费诉求由追求“品牌”向追求“高性价比”转变。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再像以往具有过多的盲目性,而是更趋于冷静、理性,更重视产品所带来的附加效应,以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感。

  而在服务方面,海思堡也将个性化定制体验升级。“海思堡个性化定制突破了当前服装行业基本版型固化、按尺寸下单的模式,结合服装领域的独特优势,实现了工艺下单、水洗效果下单、强烈个性化元素下单的系统开发成果。”史荟琪说,海思堡的目标是以集成创新的系统观念,搭建信息资源平台、研究开发平台和成果推广平台,以“互联网+创新元素”垂直整合设计师资源,推动传统服装产业升级为创新产业,以“众创空间”的理念,打造服装设计师梦工场,培育和孵化服装设计人才,生成定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原创设计,丰富风格化选择

  大规模定制平台解决了B端的个性化生产问题,而对于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的品牌来说,如何通过风格化设计给予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提起意树男装,很多人都会说,哦,那个国风男装品牌。这个成立于2013年的年轻原创设计品牌已经凭着自己独有的风格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此次参展意树男装将带来2018春夏新款。意树男装负责人张庆彬表示,男性时尚品味越来越多元化,更需要有品牌来引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肯定是很重要的,但在这个鱼龙混杂、优胜劣汰的市场中,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品牌本身的差异化和创意。”

  新杰良品是海宁古创服饰有限公司推出的原创设计品牌,公司创建于2003年,经过10多年的耕耘发展,现旗下拥有3个品牌。海宁古创创始人胡新杰表示:“在个性化意识的觉醒下,尽管大家都说这两年服装行业不好做,但对于我们的品牌来说,能够感受到市场越来越好。”

  而森马集团也于2016年正式推出了时尚男装品牌——GSON,依托于森马本身强大的渠道和供应链能力,一年多时间就通过加盟联营的形式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开出了100多家店铺。GSON品牌总监柳维说:“随着消费者对穿着的需求越来越高,GSON与森马原有品牌的差异化,正满足了当下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专注于原创风格的开发型企业来说,保持自己的风格非常重要,柳维就表示,品牌下一轮的竞争,其核心仍然是产品和体验。对于品牌来说,设计师要对市场有极强的敏锐度,同时要有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与之匹配的供应链做支撑。因此,GSON强调原创设计,其设计研发团队基本上都是10年以上有着成熟开发经验的设计师组成,以保证产品的风格和品质。而在客户体验方面,GSON也给自己制定了高标准,无论是店面陈列或是与客户的互动,都尽可能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为创意投资,物有所值

  “我们很重视设计师的梯队建设,我们的首席设计师是在服装行业有三十余年经验的新加坡籍华人,曾就职于三宅一生等世界知名品牌,其他设计师也是从东华大学等服装设计类专业院校毕业,无论是从受教育水平还是眼界都是开放、兼容并有实力推陈出新的。”张庆彬说,独创是建立在了解周遭的基础上,封闭、守旧的独创不是意树的风格。

  古创每年在设计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很大,这也是古创力求打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胡新杰说,未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越来越专注、越来越细分,因此品牌要保证独创性,其次要整合优化生产环节、控制成本,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这同样是服装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去掉生产价值的中间环节,直接让利给消费者。”胡新杰说。

  对于品牌未来的规划,柳维称,对GSON品牌来说,本身还是一个新新品牌,未来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把产品做好,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此次是古创第一次参加CHIC展,对于这个在全球服装领域都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古创对自己的品牌充满了信心,胡新杰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将古创独具风格的产品展示出来,提升品牌影响力。

  而意树则将企业发展上升到了文化层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民族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服装作为文化的载体只是在顺应这个趋势,体现它本来的价值而已。”张庆彬说,未来将牢牢把握住品牌本身的市场定位,继续在设计与研发上多投入心力,以道御衣、以衣显道,与时俱进做真正的国风时装,正国风,道中华。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