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匠心·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出炉 |
本刊记者-董笑妍/文 张彦山/摄 7月3日,传承匠心·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初选评审会在北京举行。作为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的重要环节,此次评审团阵容强大——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副主席张肇达,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杨棋彬。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三位评委对征集到的800余份参赛作品进行了严格评审,63份作品脱颖而出,网上投票通道将同步开启并接受大众投票。随后将选拔出24强,大赛总决赛将于10月华彩绽放。 传承匠心·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由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总冠名,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纺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及《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举办。 优中选优的63份作品 大赛自今年3月22日正式启动至今已有3个多月时间,共收到全国各地800余份参赛作品,包括优秀独立设计师、品牌设计师以及在校大学生等新生代设计力量,覆盖近二十个重要省份的百余所服装设计类院校,取得了不错的参赛效果与赛事影响力。三位评委老师对本届大赛征集到的作品均给予了很高评价。 大赛初选评审会当天,三位评审对所征集到的作品进行了逐一审查,细心阅读选手对于灵感来源、款式解析、理念解读、面料选择等概念阐述,在第一轮评审中筛选出了200余份作品,随后进行了第二轮评审投票,并最终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挑选出了63份入围作品。 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发现,虽然三位评审的风格喜好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对作品完成度提出了很高要求。“华服”不可以简单理解为复古,将中式元素甚至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功力,是考察的重点。 用创意诠释文化传承 在评审过程中,李当岐表示,从本次大赛的800多份作品可以看出,选手都围绕大赛“匠心华服”的主题做了积极准备,深度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产生了很多好创意。 “本次初评让我们沉浸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当中,也体会到了本届大赛的深远意义: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国内服装设计界也是如此,如今多数设计师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传统文化深入现代生活。”李当岐说,特别是2014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及其配偶穿着的礼服,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此后,新中式服装愈发受到本土设计界的重视,本次大赛同样是设计界深挖新中式服装历程中一次重要探索。 此外,大赛的举办弘扬了新时代下的大国精神,也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更是振兴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 “大赛办得很有意义,过去做设计的年轻人更多地追求‘洋气’,而本次大赛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年轻设计师对中国过去的文化与艺术投入关注,从中挖掘出新东西。这次入选的作品里有很多精彩的构思与表达,让我很期待看到他们的成衣作品。”杨棋彬说。 张肇达也感叹:“在这轮初选评审会上,我发现有很多灿烂的文化在里面,很多选手非常有才华,我认为本届大赛的决赛环节的观赏性会非常强。同时作品的市场化得到了兼顾,有的选手真正抓住了新时代中式服装的设计关键点。” 入选作品的版型符合国际时尚潮流;在面料小样的选择上,参赛选手也运用了很多既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有新科技元素的面料,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色彩上,作品更多展现了中式设计内敛优雅的特色。 从入围的优秀作品中,评委们看到了新生代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也看到了他们别具一格的创意理念和对现代时尚的把控;甚至有的设计作品展现出了成熟设计师才具备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纯熟的设计功底,体现了他们对华服独到的理解和诠释。 用设计搭建精神依托 一场大赛的意义远不局限于大赛本身,作为传承匠心·首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它更多地是在引导中国新生代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引导新时代大众对于自身文化的正视,引导本土产业链对于民族DNA的保护。 “当下,全球时尚界的话语权仍旧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相反,这些年本土诞生了很多涵盖男装、女装甚至定制领域的优秀品牌。”李当岐说,虽然在全球时尚界我们一度落后于西方,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追赶,过去我们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叫“与国际接轨”,这个接轨就有追赶的意味。 但如今,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动作已经开始对全世界造成深远影响,那么在时尚产业方面,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尽管现下服装产业仍处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但我们也要在调整的同时向前看。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不远的将来,本土时尚产业将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那么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有一批强有力的设计师发出中国特色设计的强势声音。”李当岐说。 “放眼当下国际设计界,虽然各国都有风格迥异的大品牌,但无一例外有一个发展共同点,那就是追求自我。这种理念给国内设计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因为弘扬民族文化本身,在国际市场上就是一种追求自我的表现,这为本土设计师走出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张肇达表示。 另一方面,现代都市生活需要新的精神寄托,在常年高速发展中人们一直忙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放缓了节奏,发现生活不只是为了赚钱,提升生活质量也不仅指高标准的物质消费,更在于对于生活的反思和对精神层面的充实。这时就需要传统文化和民族传承成为广大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带有传承精神的华服也正在基于这种需求而日益发展壮大,设计并不只是基于商业,更是本土设计师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舞台。 据悉,在校大学生是本次大赛的主力军。作为新生代设计力量,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与勇敢尝试的青春力量,也让我们对中国设计力量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未来充满希望。 用产业链保存民族DNA “其实保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今国际设计界的共识,很多国际名牌耗费巨资力保本国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杨棋彬说,本届大赛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在鼓励国人更加关注传统文化,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尤其意义深远。 “其实,相对于内地,香港对服饰的传承值得借鉴,比如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已经成为香港地区人们日常穿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只是出席重要场合的一套礼服。未来,我希望内地对于民族服饰的认同与传承也能达到这一程度,所以对于本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我是本着推动内地中式着装普及化的本心参与其中的。”杨棋彬说,“因此我认为,本次大赛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引导年轻设计师发掘以及演绎传统文化,让其能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 李当岐也表示:“正如杨棋彬所说,传统文化应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存放于博物馆中。很多国际品牌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因为他们有非常强大的DNA,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努力,更是因为它背后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做支撑,正是产业链保护了其文化传承,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本届大赛所倡导的,不只是提出传承的口号,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届大赛结合起来,聘请多位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选手、评审作品,试图通过年轻人之手将之重新“激活”。 与此同时,大赛还联合了江苏当地多家传统服饰面料供应商赞助选手制作成衣,从文化传承人到设计师再到供应商,其实大赛本身就是在演示和还原一条保护传统文化的产业链。因此,不论是接下来即将举行的24强晋级赛还是10月份举行的总决赛,都值得期待。 评委语录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李当岐: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不远的将来,本土时尚产业将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那么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有一批强有力的设计师发出中国特色设计的强势声音。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 在这轮初选评审会上,我发现有很多灿烂的文化在里面,很多选手非常有才华,我认为本届大赛决赛环节的观赏性会非常强。同时作品的市场化得到了兼顾,有的选手真正抓住了新时代中式服装的设计关键点。 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杨棋彬: 其实保护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今国际设计界的共识,很多国际名牌耗费巨资力保本国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对于本届中国华服设计大赛,我也是本着推动内地中式着装普及化的本心参与其中的。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