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先锋引领 | 王旭光:引领特种纺织品迎接“春天”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20-12-04


  近年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汶川地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只要有特种纺织品的影子,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就不会缺席。该公司是由董事长王旭光于1994年创立的,成立之初是为了解决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军工纺织品多品种、小批量、时间要求急等难题。如今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北京邦维已经在军队、消防、特警、工业和卫生应急五大领域中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王旭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北京邦维高科特种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快速响应号召,第一时间成立了“防护服抗疫工作领导小组”,至今已生产防护服180万套,很好地完成了保供北京、支援湖北的抗疫物资生产任务,获得了国务院、北京市政府表彰,并荣获首批“全国纺织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称号。

邦维在七个方面奠定了市场优势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对于特种纺织品行业来说是发展的春天,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各行业安全法规的颁布,消防、应急救援、安全防护领域的需求将迅速提升。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催生了一个新的大市场——卫生应急防护市场。

  作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种纺织品分会会长,王旭光如何看待未来发展?对邦维有什么规划?近日,《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专访了王旭光,了解行业及企业近年来的成就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01

  军民融合战略助推企业快速增长 

  TAweekly: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请您梳理一下北京邦维近年来的发展脉络,在各阶段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王旭光:“十三五”是邦维实现快速增长的五年,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公司技术积累的集中爆发。如果没有“军民融合发展”,军队采购实行公开公平的招标体制,作为民营企业很难快速、大规模的进入军品市场。

  邦维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需求牵引、技术驱动”。邦维创业之初没有特定的资源,一切从需求出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快速响应、全面服务和技术创新赢得市场。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核心。没有需求的牵引,技术将失去方向,同样,没有技术的驱动,也无法抓住需求。邦维之所以能够在“十三五”期间“攻城略地”,就是在需求的牵引下,加大了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快速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经过“十三五”的努力,邦维在七个方面——军工纺织品、核生化防护、特种防护、消防及工业安全防护、卫生应急防护、柔性复合材料、单兵防护领域奠定了市场优势。以下我列举几个重点产品:

  新一代透气式防毒服材料,经过12年的研制,从公斤级、吨级到百吨级,公司最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大量装备部队;

  综合应用高性能基材、多层复合技术、无缝成形技术,使帐篷体具有核生化、电磁、阻燃等综合防护功能,成功中标野战指挥帐篷、野战医院的招标项目;

  在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基础上,公司成功中标军队“重型防化服”项目,解决了进口装备国产化替代的难题,同时也为消防化学防护服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单兵防护领域,是公司在“十三五”期间新开拓的领域,依靠多年积累的材料技术,邦维成功中标单兵作战套服、飞行员防护装具、单兵携行具材料项目,这将是邦维新的市场增长点。

  TAweekly:在发展的过程中,您带领企业做了哪些尝试与突破? 

  王旭光:新需求大量爆发,是否能够快速反应、聚焦市场,是“十三五”期间邦维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主动变革,在三个方面——实施“中台战略”、打造“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实践“目标与自我控制的管理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中台战略”是一个互联网管理理念。邦维从创业之初的职能制,发展到事业部制,再发展到目前的平台型组织——“中台战略”,这是邦维的一个重大组织变革。“中台战略”就是把原来事业部的共性功能——研发、生产、制造、综合服务剥离到中台,让事业部更加聚焦市场,更加灵活机动。从未来角度看,“中台战略”是否能够成功,还在于是否能够实现IT化。邦维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全力打造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就是要把产品开发看作是公司的整体行为,通过流程,打破内部孤岛。将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分离,产品开发必须面对客户,技术开发必须为产品开发服务。目前公司已经建立起“流程化+IT化”的集成产品开发平台。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如何提升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是管理的核心。今年我们大胆尝试,引入OKR管理思想和工具,并提出了邦维的管理宣言:依靠目标和自我控制(OKR),把每个人的努力都凝聚到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目标上。要让员工清楚的知道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让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每个人都能够发挥长处,为团队的整体成功作出贡献。

  02

  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力量 

  TAweekly:针对今年疫情防控,请您介绍下邦维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对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有何推动作用? 

  王旭光:疫情就是集结号,生产线也是战“疫”线。公司大年初一着手复工复产,大年初四工人全部到位。邦维公司是北京市实行统筹的抗疫企业,也是纳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的企业。为了扩大产能,公司迅速改造车间,协调了三个工厂共同奋战,工人迅速扩充到500多人。产能从当初的3000套/日,两周内提升到1.5万套/日,一个月内提升到3.5万套/日。在武汉疫情期间,完成医用防护服生产任务100余万套;在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完成医用防护服生产任务80万套,至今已完成生产180万套医用防护服,为抗疫一线提供物资保障。

  在疫情期间,公司不仅仅完成了生产任务,也取得了9项创新成果。如疫情之前,其他企业没有采用过辐照消毒灭菌技术,现有环氧乙烷灭菌法由于处理时间长(14天),无法应急使用。工信部组织相关单位,参照邦维的方法,制定了辐照灭菌应急规范,为抗疫作出了贡献;公司获得了北京市药监局颁发的全国首款“可重复使用防护服”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解决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消耗大、降低医疗废物环境压力的重大突破,目前公司仍然在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可重复使用次数;起草“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目前团体标准已发布;与军科院防化研究院、清华同方合作,在前期“低温过氧化氢熏蒸”灭菌的方案验证工作的基础上,在小汤山医院建立集装箱式灭菌装备进行工程验证,该方案将会大大促进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的推广,同时集约化设计及可移动式特点,容易进行推广复制,对于我国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目已经获得北京市科委专项资金支持。

  TAweekly: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伴随着世界范围的大变局,纺织行业已经进入战略重构和创新蜕变的新发展阶段。您如何看待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行业应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抓住机遇? 

  王旭光: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本已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纺织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同时疫情让中国、美国两个国家阵营分歧显性化,世界格局将发生变化。对于纺织业来说,必然要更加依靠国内大循环的拉动,产业用纺织品可能是纺织业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

  产业用纺织品面对的是广大产业客户,“十四五”将是各产业的升级换代期,必将产生大量的新需求。特别是随着贸易摩擦等的加剧,国产化替代将会形成一个非常显性的市场机会。对于已经处于这个行业的企业,要深刻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这次的机遇可能不同以往,过去主要靠需求拉动、粗放增长,今后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03

  迎接特品行业的“春天” 

  TAweekly:当前,您认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还面临哪些挑战?“十四五”即将来临,您对企业有何规划?将如何实现? 

  王旭光:“十四五”对于邦维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会远远超过以往,过去我们面对的是局部市场,今后面对的将是更加开放的大市场。邦维正在全面规划“十四五”:一是要达成一个激动人心的、大家愿意为之奋斗的市场目标;二是思考为实现这个目标,管理应该做到什么;三是要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管理机制。

  随着纤维技术、织造技术、编织技术、复合技术和成形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十四五”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的发展方针,坚持“专注、专业、不断创新、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为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

  TAweekly: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您对行业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王旭光:我是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特品分会会长,在此我要对行业说,特品分会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队伍,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最有活力、最市场化、代表纺织高科技的队伍。

  “十四五”对于特品行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春天,武器装备的升级、单兵防护的全面装备、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必将牵引纺织高技术、新材料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今年的新冠疫情,必将催生一个新的大市场——卫生应急防护市场。今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点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都是重大的市场信号。面对这样的大机遇,希望大家一定要提早行动、系统策划、全面布局,让企业进入一个新赛道,实现新的实质性的增长。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