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强国之栋】例外:定义当代东方美学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5-12-01


本刊记者-罗欣桐
   2004年的时候,“例外”在全国已有将近100家店。那一年,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毛继鸿和品牌另一创始人马可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展会上看到好多“例外”的模仿者。这种危机感促成了当年11月“例外”在北京的第一次作秀,产品全线升级,价格翻了一倍。品牌第一次“大换血”,门店数量跳水至50家。然而,那50家店在2005年的营业额却比原来100家店增长了5%。

   第二年,“例外”诞生了第一家“千万店”。45平方米的设计师品牌店居然达到过千万的营业额,商场被“摇醒”,“例外”的突围而出加速了中国设计师品牌的第一次集体爆发。

   “当时马可问,我们真的要赚这么多钱吗?我跟她说,资本不是罪恶,使用资本的手段才有善恶之分。资本可以买自由,我让你先出来。”毛继鸿说,后来马可淡出并开始做“无用”,毛继鸿身肩起了商业与设计的重任,并开始为“例外”探索一套具有当代性的设计语言。

   从诞生之日起,“例外”就一直在建立自己的美学价值体系,在本土设计师品牌中像信仰般存在。直到2011年,“方所”在广州横空出世,在城中最高端的购物中心与爱马仕等奢侈品牌为邻,引起服装界与文化界极大轰动;2013年春天,彭丽媛携带“例外”定制的手提包访问俄罗斯,一夜之间铺天盖地的报道将“例外”推至舆论巅峰,并直接引发与服装相关的股票集体大涨;2014年,第二家“方所”落户成都;今年,第三家“方所”落户重庆,而上海衡山和集综合零售空间项目也进入最后阶段。


在东方语境中发声
   “例外”和“方所”纵然是两个独立生长的品牌,却又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生活、设计空间等领域都无法忽略的里程碑。
  当大多数服装品牌把9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视觉上,“例外”却始终注重触觉的传达,“不是穿三五年就不能再穿,也不是年长了5岁、10岁衣服就不合适了。‘例外’的产品是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的,这就是我理解的经典,让服装拥有生命力。”毛继鸿说。

  2004年那次“大换血”的后果是大幅关店,而这一次大规模的渠道梳理反而让“例外”获得重生,并精准定位在利润空间较大的高端女性服装市场。当时毛继鸿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市场上缺乏能满足高端女性消费需求的本土原创设计师品牌;而这个客户群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愿意为附有情感诉求的高价产品买单。

  2005年开始,“例外”着手将品牌的独特性武装到面料,针梭织工作室、毛织工作室、配件工作室、染整实验室、品质实验室,五个实验室相继成立。有人说这是毛继鸿对贝尔实验室的仿效,但是这种在布料上慢工出细活的考究,完全是“例外”价值主张的体现,同时,又为品牌一贯对民间工艺的传承打下技术基础。

  通过这五个实验室,“例外”进行了包括布料、设计、品牌等前端研发。毛继鸿举例说,他们研发了一款名为针毛的布料,用针将棉绒插到面料中,呈现出一种山水画的感觉。此外,目前只在广州“方所”销售的“例外”男装,也是他们实验室旗下的研发产品。

  到了2007年,“例外”的服饰文化修行炉火纯青,品牌发展和理念传播逐步走向国际。同年3月的巴黎时装周秋冬发布会上,世人目睹了马可设计的“无用”服装系列,看到了当代中国的时装语言文化。这次发布会不仅登上了法国报纸的头版,也赢得了巴黎高级时装公会的高级时装展邀约,还赢得了荷兰王子基金的艺术大奖。

  毛继鸿与导演贾樟柯合作,推出电影纪录片《无用》,主题围绕着马可在创造服饰时所表现出的衣服与人的故事,影片最终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4月,毛继鸿在昆明开设了“例外”的全国首个时尚概念店“双面例外”,也有人称之为“方所”的前身,即书店与服装店的结合体。

  2012年,毛继鸿又创立了一个“YMOYNOT”品牌。他表示,当代的年轻设计师希望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去表达,这个与山本耀司合作的平台,能够帮助亚洲的年轻设计师更好地围绕着东方语境去做设计。

  毫无疑问,“例外”在设计上抓住了文化的根源。将东方文化用设计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击中消费者的内心,这就是“例外”所定义的品牌本质。“例外”将外在审美与内心世界的体验进行了深度融合,这显然与高调的国际奢侈品牌路线不一样。

   渠道加减法

  从设计师到商业运作者,毛继鸿说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适应这种身份转变。“例外”的第一次大规模渠道创新,遵循了精细化管理的原则,直到今天,在渠道上依然采取特许加盟模式。除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加盟申请人可直接向总部申请,其他区域交由当地合作代理商负责审批。

  “例外”又设定了一系列动态指标,根据已有的50多家店铺的不同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如单店每月销售额、每年销售额、单店每平方米所产生的效益等,在店铺达到一定指标后还会继续制定新的更高指标。通过这一系列的考核和跟踪管理,总部对旗下店铺具有很强的控制力。

  另外,在店铺选址、店面设计、店员的管理培训等方面,“例外”也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比如“例外”的第一家书店与服装店相结合的“双面店”选择落脚于云南昆明;而首家服饰家居店则选择落户于充满大都市气息的北京国贸店,并引入香港家居品牌“G.O.D”。这些尝试所积累下的人脉,都为后来的“方所”打下基础。

  而“例外”自初创时期便成立的买手部,员工来自于生产、销售或市场部门,负责汇集上下游产业链信息用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对外直接面对加盟商和终端店,对内负责各部门的工作运营。买手部有决定生产数量的权力,可以对服装款式提意见等,形成相互协调、信息共享的扁平企业组织构架。

  从2004年底缩减店铺数量开始,公司内部也相应收缩了市场部,将重心从追求开店数量和规模效应上移开。与此同时,“例外”又成立了加强终端控制力所必需的三个部门,即品牌传播部门、培训部门和VIP顾客管理部门。

  “如果那个时候不做提升,我们会像垃圾一样被扫掉。”毛继鸿说。正因为把渠道的部分解决了,毛继鸿才能够“玩”出后来的文化理想国。

   不做风口上的猪

  “例外”和“方所”的厚积薄发,正值国家提出的“十二五”规划阶段。对传统行业而言,也是受互联网冲击最严重的时期。金融危机加剧,互联网异军突起,用“哀鸿遍野”来形容这段时期的纺织服装业也不为过。用毛继鸿的话说,“涨潮的时候看不出来谁 ‘没穿内裤’,等退潮了真相就会很残酷。”

  在全球化问题面前,中国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受益者。但当劳动力、环境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势不断减弱,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失去优势。特别是互联网对传统服装产业的冲击加剧,当时所有媒体都讨论李宁服饰的问题,各行各业对互联网从恐慌到疯狂的改变,不过一两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品牌,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可能有品牌。毛继鸿分析,美国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就是靠知识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起来的,比如美国进入世界100强的品牌里,60%都是产品型品牌。苹果、可口可乐、麦当劳、星巴克都是跟民生相关的。

  而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品牌基本属于机构型品牌,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电信以及银行等。“十八大之后,我强烈地感觉到中国的品牌时代到了,而且不仅是机构型品牌。”毛继鸿说。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