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一颗不安分的心,只为中国元素的苏醒、复兴……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8-11-19


记第22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赵卉洲

  本刊记者-徐长杰

赵卉洲

  从2015年起,设计师赵卉洲似乎在国内媒体上消失了踪影,她去了哪里?这三年来又在做什么?终于,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19春夏)上她正式回归,并一举拿下第22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不忘初心的她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这三年来赴米兰游学、与行家切磋,她都收获了些什么。当年,初出茅庐的赵卉洲许下了创立品牌的愿望;兜兜转转的20年,不仅梦想得以成真,设计回馈给她的,其实比想象的还要多……

  199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赵卉洲便来到了当时时尚因子最为活跃的深圳,她心里默默地种下了一份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有自己的服装品牌和专卖店,还有一大群喜欢我品牌的人,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梦想要由行动来丰满。那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小女孩,却有着敢说敢干的魄力,1997年,赵卉洲创立“艺之卉”,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是的,每一次比别人多走的那一步,就是拉开与他人“差之千里”的那段距离。

  “每次回想当时的自己,既心疼又有点欣慰,扛着沉重的布料,为了省两块钱与出租车司机‘杀价’。那个时候的我,会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因为我清楚,我的事业,我的梦想,需要无数个两块钱来支撑。”赵卉洲回忆时说。

  远行,让西方认可东方设计

  一开始,赵卉洲只是单纯地设计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是随着见识的增长、品牌的发展,她的设计动力转变为——在当代时尚体系中,如何对东方美学的根和魂进行阐释与浸透。

  2014年对赵卉洲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她成为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的核心主创设计师之一。与APEC结缘,似乎为她后来的决定埋下了伏笔。当年她就说:“在西方服装界统领世界时尚的今天,中国服装代表的东方气质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APEC,我们只是播下一颗种子,期望它赶快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用国际化元素表达东方韵味,这是我一生的职业追求。”

  “让西方认可东方设计!”怀揣着这份理想与期待,在北京APEC会议后的第二年,赵卉洲带着全新的原创设计品牌HUI登陆欧洲大陆。不过后来她坦言:“出了国才知道,原先眼中的那种东方元素,西方时装压根儿就不认!”

  赵卉洲认为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要让东方元素有国际化的表达,而这首先就要以产品背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参考。中外时尚业的差别或者说差距,也许根本就在于理念,真正与国际时装体系中的精英同场切磋、比试交流,才能快速开阔视野,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并由此反观自己、审视来路,去粗取精、提升成长。狭路相逢,对战高手,也才能一窥门径、技艺飞长。

  幸运的是,经过深入思考的赵卉洲避开了许多设计师恋栈于服装表象设计的弯路,她跳出服装设计,着力于扩大国际化视野,而不是先考虑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第一次走向国际的舞台,与其说忐忑,不如说心里更多的可能是期待,因为大多数的思考和时间都留给了知识的汲取,我像一块脱水的海绵,疯狂地开始吸收西方的服装文化,与国外设计师寻求合作,确保HUI从骨血中达到东西方兼容。”

  2015年9月,2016米兰春夏时装周如期而至,赵卉洲作为那届米兰时装周上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设计师,携HUI“记忆的空盒子”系列时装,成为时装周上的意外惊喜。HUI吸纳与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匠心独运的服饰工艺传承人,创新发掘与再创造,并以独具东方特色的“非遗”元素连续征战三届米兰时装周,重新定义了中西合并的时尚之美。

  在米兰首秀大获成功之后,赵卉洲入乡随俗进驻国际showroom,针对全球售卖产品,实实在在走市场化路线。此时的赵卉洲,本可以继续享受国外时尚行业优质资源,但她不安分的心又发声了——回国!

  归来,传承与复兴“中国精髓”

  内心中这样的想法一旦迸发,便无法阻止。

  2018年6月,在北京恭王府,人们看到久违的赵卉洲出现在“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开幕式上。作为一直致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产业相结合,并推崇中国原创设计品牌,把独特的东西方气质进行融会贯通的赵卉洲,在这场开幕大秀上,独创了挑绣的精致工艺手法来描绘原始图腾,只为体现东方传统工艺与西方设计新潮理念的平衡。

  “将苗绣做成产业,才能让其神秘的审美观念和趣味为人所知。”赵卉洲认为,设计中非遗元素的增加,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又要从中看到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国匠心”的灵魂所在,保护与传承正在飞速流失的手工艺,让更多后人能看到“非遗”的神韵和风采,这是HUI所带来的新的意义。

  时隔半年后的11月1日,赵卉洲又携中国原创设计品牌EACHWAY & HUI全新2019春夏系“Girl Up”强势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与140个品牌、150位中外设计师同台竞技。

  在这一次的发布秀中,我们能够看到作品中国际大牌所具有的风骨;而作为有着品牌支撑的艺之卉,它同时对产品需求端有着深刻洞察力。朋友圈中赞叹这一次赵卉洲的“不一样”,似乎注定她这一次的回归,是王者的归来。

  历经三年的沉淀,借由“美人鱼”的蜕变,HUI&EACHWAY在鸟巢文化中心上演了一场充满女性独立意识的时装盛宴。在赵卉洲的作品上,我们清晰可见她欧洲游学这份履历的印记。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曾经飘逸出尘的EACHWAY摆脱了时代的印记,俘获大批Z时代粉丝,越活越年轻了。

  “服装最直接地表达人的心理转变,现代的年轻人穿衣多元化,特别是女性消费者重心由生活转移到工作,在穿戴上势必会产生多项选择。这为中国原创设计师的崛起,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赵卉洲由衷地说。

  从这场秀中,也不难窥见赵卉洲的初心。“我总是能深刻地感受到‘传承’带给我内心的力量。好的设计需要匠心,让更多后人能看到‘非遗’的匠心和风采,是一个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所在。”路漫漫其修远,赵卉洲无比希望中国本土品牌也能像国际奢侈品牌那般,始终能坚守品牌传承的力量。

  三年间,赵卉洲行走于国际国内,深度认知和体验着东西方文化,用东方人性看西方,以西方观念读东方,不断为品牌增添“有东方底蕴的国际化基因”。结合东西方审美的国际视野,渐渐对服装与设计看得通透的赵卉洲,作品自然有了与众不同的风韵,而也正因此,她一举斩获了第22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

  “站上金顶奖的领奖台,开心?激动?紧张?因为对于奖项,对于梦想,各种能想到的情绪,早就在我心里上演了千千万万遍,这个在服装行业的最高奖项,就像是电影界的‘奥斯卡”一样,可能正是因为这么久对于梦想的追求和执着,反而能够让我如今更加淡定自若的站在领奖台,一袭白衣,我的心中各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满满的感激。2018年11月2日,真的是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这一切对我来说,好像来得并不晚,‘恰如其时’刚刚好,是一个句号,也是我开启下一新篇章的起点。”赵卉洲如是说。

  把“中国设计”带上国际舞台

  作为全国的女装产业重镇,深圳这个设计之都为艺之卉品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对市场迭代的认知也让赵卉洲对EACHWAY、HUI的定位有了全新的思考。她认为,生命需要迭代,一个已创立20年的品牌更需要持续创新力,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重视文化软实力。

  此番赵卉洲率领旗下品牌EACHWAY、HUI自鹏城翩然抵京,是品牌从“活力与爆发”到“融合与底蕴”的升级展现。深圳与北京虽气质有所不同,但作为中国原创设计服装的输出重镇,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将中国的原创设计推向国际舞台。

  赵卉洲用“服装设计师的培养皿”来形容深圳与北京,未来企业旗下的品牌会为更多热爱传统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年轻设计师搭建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让“中国设计”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且持续流淌。

  正如多年来,艺之卉时尚集团除却在服饰产业、传媒产业与创意产业上不断引领行业发展,更把民族文化作为根基和笃定的设计理念,“这是一代代服装设计师的积累与成长,这种共同的归属感,是每一位服装设计从业者的骄傲。”赵卉洲告诉记者。

  谈及艺之卉相较于其他品牌的“别致之处”,赵卉洲告诉记者,在她看来,一条鱼或是一朵花,都是有灵性的。“刺绣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最特别的‘细胞’之一,每年我们都会吸纳与培养来自世界各地、匠心独运的服饰工艺传承人。”据了解,赵卉洲所带领的设计团队数年如一日奔赴偏远地区,与绣娘们进行学习交流。在随贵州省妇女联合会前往贫困乡村考察期间,其不仅在当地资助建立了汇聚100多位绣娘的工坊,更将绣娘们古朴的作品运用在全新的时装设计中。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在变,服装潮流、时尚的风格趋势在变,但历经21年发展蜕变的艺之卉时尚集团,始终坚信“设计可以改变生活”。纵观以全新的视角、表达方式与受众沟通、于中国国际时装周耀世而出的艺之卉品牌,我们不难发现,“气质的精准拿捏与塑造”成了显著的“卉式标签”。

  未来,艺之卉将把市场与企业战略布局主要聚焦在“精准定位消费人群、满足受众消费需求”两个方面。赵卉洲表示,艺之卉旗下的品牌更是浇筑了“设计灵魂、设计力量、设计风格”的原创设计品牌,以此达到风格与市场相互平衡的消费需求,在满足美的同时,不断为受众带来全新的生活美学体验。

  从堆满画笔、弥漫着丙烯味道的画室,走进时装设计师的工作室;从灯火通明、凝结着无数心血的裁剪工作台,走向世界各大时装周的舞台,有梦想的人、有梦想支撑的事业自然与众不同。

  艺之卉时尚集团的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首位登上米兰时装周的中国女装设计师、201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服装设计师、艺之卉新锐美术馆馆长、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金顶奖”设计师……在诸多头衔标签与荣誉光环的背后,赵卉洲更有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我想要把中国设计真正带到国际舞台,让世界认识与了解我们的创新文化与匠心精神,而不止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

  要做到这一点,可持续的创新、中国文化的彰显力、设计语言的表达等,都缺一不可。对中国设计的未来,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强大的小女子有信心。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