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小广告.jpg
立益纺织GREEN DEFENCE走在时代尖端的技术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2016-11-07


  台湾《纺织月刊》-供稿

  只要有设备,制造出产品不是问题,然而,唯有掌握关键技术,才能在诡谲多变且生存不易的环境中突破重围,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972年成立的立益纺织,不仅要做出真正差异化的纱线产品,更致力打造出真正安全、环保的产品,让台湾厚实稳固的研发技术扬名国际。立益纺织协理苏廷弘强调,唯有符合天然、环保、安全三大先决要素,才能展现“抗菌”的真实意义!

  已有40多年历史的立益纺织,很早便开始专精于T/C、CVC及棉纱生产,但随着经贸环境逐渐改变,台湾纱厂面临来自大陆和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大量扩产的挑战,普通纱种的生产条件日趋恶劣。台湾生产制造特殊纱的企业不在少数,可是最初立益并未进入特殊纱市场,原因并非生产技术不足,而是因为台湾并没有什么原料或特殊材质的研发能力,大多数特殊原材料都是从其他地方购买,而由台湾纱厂或研发中心生产的特殊材料,最终也沦入大量生产、拼量低价竞争,“特殊纱都不特殊了。”立益纺织协理苏廷弘说。

  立益过去专注于普通纱的生产,由于新兴国家崛起,普通纱已无法与大陆或东南亚国家抗衡,所以“必须开发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做出真正的差异化。偶然一次机会,立益与几位博士共同研发出新技术,将植物类萃取物融入塑料粒子中,以达到抗菌功能。市面上大众所知的竹炭纱,是植物(竹)经过高温炭化后,再将活性炭粒附着于纱的表面上以达到抗菌效果;反观立益研发的新技术,则是以高分子技术将植物萃取物融入纱线之中。苏廷弘表示,为了与传统做法有所区别,立益决定从根本开始改变,并将这样的技术扎根台湾,由台湾纱厂来制造生产,营销全球。

  台湾纺织业腹背受敌

  靠研发优势突破重围

  整体大环境不景气,不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纺织业都呈现低迷状态,仅有因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而受益的越南似乎前景较佳。然而,苏廷弘认为,不管欧美经济好或不好,若大家都以低价竞争争取订单,那么这样的经营环境无益于台湾纺织业的成长与提升,台湾纺织业应朝更具高附加价值产品发展,或是生产制造其他地方无法生产的产品,建立不易被取代的角色,否则台湾纱厂将生存得相当辛苦。苏廷弘认为,不论是泰国、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或印度,与当地厂相比,台湾纱厂欲打胜仗,大概就靠“研发技术”这项优势了。

  以目前最热门的投资地点——越南为例,台湾企业到海外设纺纱厂所投入的成本非常高,加上某些国家没有原料,须依赖进口,水、电费也不比台湾低,只有人工成本相对低廉。不过,看看现在的纱价及偏低的卖价,台湾厂商真的能赚钱吗?这点值得商榷。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东南亚国家生产制造会有销售市场,但在台湾则不然,例如,因TPP协议,越来越多买主要求厂商在越南进行制造。

  台湾供应链似乎开始出现断链的情形,尽管如此,由于台湾纺织业拥有开发高附加值、特殊化产品的强项,Under Armour、adidas、Nike 及 lululemon 等大品牌依旧向台湾下单,许多特殊技术产品仍在台湾生产,因此,台湾纺织业还是有希望的!在台湾纺织业力求生存之际,仍有赖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与协助,让纺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GREEN DEFENCE 抗菌技术

  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

  若能扎根台湾,有谁不想呢?企业总会有不得不因现实而低头的时候,尽管立益部分生产不能在台湾进行,但苏廷弘肯定地表示:“我们将最根本、重要的原料生产及技术(从原料到纱线的生产阶段)留在了台湾。”苏廷弘口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究竟什么抗菌技术能获得众多专利,并让立益人引以为傲?答案就是2011年成功研发、2015年通过专利申请并开始于市场上推广的“GREEN DEFENCE”抗菌技术,苏廷弘说:“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专利!”

  立益并非台湾第一家将植物加入纺织品中的企业,竹炭,就是最广为应用于服装的一种,竹子经高温炭化后加入纺织品,达到除臭、抗菌效果,之后,也陆续出现银离子、锌离子等的添加技术。那么,立益的“GREEN DEFENCE”专利技术特色在哪里?一般而言,植物不耐高温,但经过“GREEN DEFENCE”的特殊处理,让植物可耐高温至350度却不会破坏其物性,更可耐染整过程中的强酸、强碱。在研发“GREEN DEFENCE”专利技术时,苏廷弘说:“我们会把想法告诉研发人员,再让研发人员天马行空去想象。”最后在各方研发人员思想碰撞的火花之下,专利技术成功问世。

  主打天然、环保、安全

  打造真正差异化抗菌产品

  “倘若到国外参展,只要符合当地法律规范,我们的抗菌剂是可以吃的,因为我们的成分主要取自天然的杏仁与肉桂。不过,绝对不能多吃,毕竟这是杀菌用的。”苏廷弘笑说。杏仁是天然的杀菌剂,常应用于女性化妆品,具有杀菌作用,肉桂粉则可添加于口香糖、漱口水等,是天然的防腐剂。通过立益的专利技术,将这两种植物的抗菌成分提炼出来,并聚合至粒子中再抽成丝、制成纱及面料。“以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我们申请了一个专利,生产过程则申请了另一个专利,因为目前市面上尚未有真正将植物聚合至塑料粒子中,所以必须保护这项技术不被仿冒!”正因为这项技术的独特性,立益在研发成功后并没有随即进行推广,而是等到专利申请通过后才开始。

  传统主要以涂布等后处理加工方式将化学抗菌剂加在纺织品之上,因此会因洗涤或使用次数而使效果递减,但立益的专利技术是将天然抗菌剂融入粒子中,再制成产品,自然不会有因洗涤等因素而降低抗菌效果的问题。

  在强调“安全、安全、安全”的时代,客户及消费者要求的是能广泛使用添加在纺织品中的抗菌剂,过去添加的三氯沙(已禁用),到现在主要应用于医院清洁剂的铵盐类,以及抗头皮屑洗发精中的抗菌成分等,但是,这些抗菌添加剂真的安全吗?衣服是天天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物品,具有抗菌成分的衣服真的穿得安心吗?过去有许多含银离子的衣服,但现在减少许多,据研究报告称,由于银离子会渗透至人体中,可能会造成安全上的隐患。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运动后身上的汗臭味,但其实汗本身是无臭无味的,而是皮肤上细菌与汗结合后所产生的气味,这也是为什么纺织品会强调除臭、抑臭功能,不过,苏廷弘认为,说衣服有抗菌作用或许太过夸大,不如解释成具有抗菌效果的衣服附加了抑臭功能。此外,有些具有抗菌功能的衣服因为其抗菌成分是附着于衣服表面的,可能经过运动流汗及洗涤、染整过程而“外漏”至人体或环境中,进而造成危害,因此,为给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的纺织品,立益担起了这样的重责大任,致力开发出对人体安全无毒、保护环境且“不外漏”的天然抗菌剂。

  成效好坏不需多说

  亲身体验及验证报告告诉你

  在营销推广方面,确认抗菌效果的好坏除了亲身试用外,就是靠第三方公证单位。我们都知道,做一项验证要花费不少成本,但为了证明自家产品确实能达到安全抗菌的功能,并符合不同领域的应用,立益分别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肺炎球菌等进行测试验证,尽管费用非常高,但对于应用于运动纺织品、医疗用纺织品等的推广是绝对必要的。另外,立益偶然间发现这项技术也有抗霉菌的效果,可使用于制作鞋垫。去年8月美国 Las Vegas 国际纺织品展上,立益首次推出“GREEN DEFENCE”抗菌技术,苏廷弘表示,前来询问产品的买主很多都是高端人群,如医疗单位、生活用品制造商,甚至国际军事单位。

  鞋穿久了会产生臭味,展现产品效果好坏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试用,苏廷弘对自家产品非常有信心,遇到客人有疑问,就是告诉对方:“试试看,穿穿看吧!”苏廷弘说,尽管拥有这项独家专利技术,但制造出来的纤维产品价格并没有银纤维贵,因为立益所追求的,是希望为消费者、为环境创造一个无毒、安全的产品,并将这样的产品推广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产品应用多元化

  立益深耕纺织品市场

  “GREEN DEFENCE”抗菌专利技术最初是为打造安全、环保、无毒纺织品而研发的,因为此技术可将天然抗菌成分直接融入塑料粒子中,通过射出成型,更可制作出抗菌塑料产品及泡绵。苏廷弘说,从头到脚、由内到外(从第一层贴身衣物到外套)的产品几乎都可应用生产,用途相当广泛且多元。除了继续深耕一般纺织品市场外,立益也朝产业用纺织品进军,不过,尽管产品应用面如此广大,立益还是以纺织品为主力推广市场。

  近来台湾棉价高涨,使得纺纱厂经营更加雪上加霜,对立益来说,正因为有了这项创新专利技术,所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当然,立益依旧不忘初衷,致力开发新的棉纱产品;过去UA等运动品牌大厂着重于长纤产品,但近年来出现新趋势——混合长短纤,而立益也成功开发出长短纤混合、与弹性纤维混合的纱线,所制成的面料同时拥有短纤的触感及长纤的优点。同时,染整是纺织业中污染性最高的过程,大量消耗水与化学品,因此立益也着手开发出色彩鲜艳的原抽色纱,让面料不需再经过染整过程就可打造出多彩的衣服,“这就是差异化。”苏廷弘对自家研发创新能力的自信溢于言表。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