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直面关税战·电商篇|中国制造的双线突围之路
文章来源: 2025-05-09


  关税重压之下,中国外贸企业正在积极寻找新路子。这个五一小长假,从出口转内销、跨境电商的火热到反向“海淘”的兴起,无一不展现出中国制造的韧性与活力。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变革,正悄然推动着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化进程。
  进驻电商平台,探索内销出路
  电商平台成为受困外贸企业的自救良方。早早布局的企业,在五一小长假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潮。
  “不再等订单!我们靠自己,重启服装厂!”在小红书平台,一家以欧美品牌代工为主营业务的养成系服装人,借助“奶什么包”账号,述说着自家苦苦经营几十年的服装厂遇到的困难,并向网友表达其自救决心。
  她表示,“我们决定不再等了,我们要为自己打工,即使设备是凑的、灯光是借的,镜头前我手忙脚乱地介绍一件件衣服,第一次开播只有七个人,一件商品都没卖出去,但是网友一句‘没关系,你们会被更多人看到的’,就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小火苗,让我们决定继续干下去。”
  五一小长假期间,这位服装人带着同事,每天平静地讲述着多款羊毛衫、T恤衫的细节和优势,直播间人数不断累积,销售额一路上涨,他们的产品真得被更多人看到了!在其他社交及电商平台,外销转内销的企业直播间也在积累人气。
  值得一提的是,外贸优品能快速与国内消费者见面,离不开商超百货、电商平台等多渠道齐心协力。早在4月中旬,京东、拼多多、永辉、盒马等电商平台就为受困外贸企业开出“线上方案”。美团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在“商家入驻、经营扶持、品牌打造”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淘宝天猫也已经启动“外贸精选”专项,计划通过快捷入驻、流量和佣金激励扶持、半托管服务等举措,助力外贸商家快速“外转内”。
  跨境电商火热,反向“海淘”更燃
  “五一”假期期间,入境游市场也迎来强劲复苏。携程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30%,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重庆、杭州、珠海、西安、青岛等城市跻身热门目的地榜单。购物方面,中国的离境退税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外籍旅客的“中国购”需求。在“来沪扫货”“老外拖着行李箱去义乌采购”等话题的带动下,“五一”假期,上海、深圳、义乌等地的入境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38%、188%和60%。
  这次反向“海淘”,似乎与4月中下旬爆火的跨境电商不无关系。
  关税事件后,涨价与物资短缺促使大量美国消费者与零售商涌入电商平台寻找低价好物,中国跨境电商应用敦煌网(DHgate)突然迎来了“泼天的富贵”。
  作为跨境电商鼻祖,专注B2B平台的敦煌网,一手连接着中国的制造商和批发商,一手握着全球范围内的零售商、分销商和其他中小型企业。20年来不温不火,如今一夜爆火,这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力量,也是中国跨境电商人一直在储存能量。
  这次,敦煌网主动出招,推动满足小批量、快速反应的订单需求。启动“关税护航计划”,对坚持商品不涨价的商家,平台在流量分配、物流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还开发智能拆单系统,以技术创新对冲关税冲击。
  许多中国供应商和厂商也积极行动起来,义乌商户集体入驻敦煌网,把吸管、纽扣、发卡等“小物件”搬上云端,制作TikTok视频,宣传推广“中国制造”,拉开了一场“中国制造揭秘潮”——不少被欧美消费者误以为“本土品牌”的商品,其实大多来自中国工厂。撕掉商标的“中国制造”再次圈粉无数。
  在海外火爆起来的中国电商APP还有专注B2C的淘宝。不少淘宝商家已经感受到了海外流量暴增。
  专注外贸生意十余年的叶子向记者表示,她与老公在淘宝经营着一家外贸店,以前主要是针对美国市场,近年开始转向中东和欧洲市场。她表示,前几年在做美国市场时,手表、服装、包包的销量很不错,但是近几年隐隐感觉到了危机,所以他们提早就进行了转型。转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例如一件床单,尺寸、花色、面料等等都要符合当地所在市场的喜好,需要与供应链企业全面协调尺寸、工艺等。
  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更能体现特点,“我们要想办法留住消费者,保持住消费黏性。”叶子表示,外贸市场需要紧抓口碑和品质,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灵活应对,多点布局。
  不得不说,跨境电商平台令国外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魅力。五一期间,火爆的入境游市场似乎也预示着,海外消费者并不满足于“反向海淘”,在完成多轮产品比对与供应链溯源后,他们正以专业买手视角主动探寻优质国货的产业源头。这种消费认知的跃迁,在五一小长假的消费热潮中集中显现,节假日经济形成的流量洪峰,则成为检验中国制造供应链实力与品牌转化能力的关键窗口。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