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时代的“新经济、新场景、新质量”!第十四届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解析 |
本刊记者-万晗 11月5—6日 “第十四届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 将于虎门召开 创办于2007年的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以传播国内外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技术、解决行业存在的困惑或难题为宗旨,为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发展至今已成为纺织服装质量管理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会议。自创办以来,备受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及海内外知名标准与检测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关注。 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将迎来大变化。扩大内需与发展创新经济是今后促增长的重点。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的大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该如何应对?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标准与检测专业委员会主办,虎门服装服饰产业管理委员会协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将以“新经济 新场景 新质量”为主题,围绕后疫情时代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质量管理新方向展开讨论,探索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和行业信息共享。 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就后疫情时代的“新经济 新场景 新质量”以及质量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伏广伟 “新经济 新场景 新质量”背后的新思考 据伏广伟介绍,“新经济 新场景 新质量”主题的提出恰恰处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疫情之下,现实的不确定性与高度的复杂性,使得世界百年变局的特征更加明显。当面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断裂,贸易、资金、服务和信息等流动严重受阻的新经济环境,以及疫情期间人们对于隔离生活的新场景体验,都让行业对于当下中国纺织品应遵循的发展原则与品质标准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全球疫情蔓延之下,中国的抗疫为世界提供了成功范本,并为全球树立了疫情防控的榜样。通过实践,在高危感染环境下,对于医用防护服的纺织品防护标准应该更加严格,同时,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医护人员创造更大的舒适穿着体验,这将成为中国纺织标准和技术人员在未来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
往届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
在伏广伟看来,经过这场大考显现出,数字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深度改变产业发展的方式。中国日渐成熟的电商模式以及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在疫情期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新经济 新场景 新质量’是我们从国际到国家大环境,再到行业层面小环境的新思考。”伏广伟说,“在新场景下我们应该储备什么类型的防疫物资,它们又应达到什么标准,防疫的时效应达到多长时间,以及使用后防疫物资的消毒、灭活、销毁等一系列问题,都给中国纺织服装标准质量的工作者提出了一道非常生动的课题。在我看来,新质量不仅是更高更严的质量标准,以及更加规范科学的检测程序、权威的第三方认定,还包括能够适用于不同场景、环境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质量。” 同时,主办方还将论坛与2020第二届中国(虎门)纺织面辅料交易会联动,共通互融,配套一系列精准对接活动和专家论坛,旨在撬动服装产业供应链,加强产业集群内循环的动力和外循环的张力,活跃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协同的双循环效应。 标准与质量的多元化发展 纺织品在我国产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保障纺织品的质量,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促进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疫情肆虐之时,也一度造成了全球的“口罩荒”。在伏广伟看来,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纺织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不兼容有关。与国际纺织服装消费品标准互通和互认,将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此次由口罩导致的问题,扩展至纺织服装产品,未来国家间相关质量检测标准的兼容将成为一种趋势。 “虽然标准与质量的多元化的提出已不是新话题,但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二者多元化发展则变得熠熠生辉。过去我们也重视,但没有现在感受得刻骨铭心。可以说推行质量与标准的多元化,是对当下环境与责任的多维度考量,最大限度避免内部消耗带来的损失。”伏广伟如是说。 近来由于东南亚国家受疫情影响生产受阻,导致大量欧美订单回流中国,让不少中国纺织外贸企业自下半年来处于产能饱和状态。当面对如何看待此波回暖现象的提问时,伏广伟则有更加理性的观点。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产业不应过度依赖事件波动,而应更加清醒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在近年来不断抬头,在国家提出内外双循环经济的大势之下,如何发力内循环将成为重中之重。对于内循环,不仅包括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的内循环,还包含区域性产业链的完整性,企业内纵向一体化的内循环。 为此,在本届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上,主办方将广邀重磅嘉宾就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管政策与现状,国际标准的变化及发展,纺织标准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中国羽绒市场现状及质量问题分析,防疫相关纺织品(口罩、防护服等)基本情况、问题和发展趋势研判等议题进行深度解读分析。 坚守质量红线,企业方能更安全 疫情使纺织企业受到冲击,但是疫情之危蕴藏着行业发展之机。当外贸需求受阻之时,纺织企业积极转内销;当线下渠道遭遇阻碍时,纺织企业积极探索云模式……疫情之下,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更为重要。“越是危机之时,越是应该注重质量。当面对生存、资金周转压力之时,突围往往是从质量入手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更应坚持严格符合标准,以质量为本,坚守质量红线,企业才能更加安全。除此之外,企业可不断探寻新的增量空间,增加用户黏性,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伏广伟谈到。 当前我国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细分,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原始的划分标准正不断精细化,主流消费群体正在更迭。疫情期间,线上渠道与实体渠道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纺织专业市场、百货商场、街边实体店铺等线下渠道积极打造线上消费、线下体验新模式,苏宁、京东、唯品会等线上渠道平台转向线下体验店铺的运营,都吸引了一部分新的消费者。 而当前的消费主力军对于质量的在意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质量问题越发零容忍。特别是在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下,部分质量危机的发酵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只有坚持质量底线,才能确保安全。”伏广伟说。 为了给参会者更多启迪,在本届论坛上,来自企业端的嘉宾将就品味生活与质量管理,电商平台的品质管理,纺织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色彩体系在纺织服装产业链颜色管理中的应用、质量——超越客户预期,如何配合服装品牌做好全面质量管控,质量绩效——驱动质量持续改善的内核,牛仔服装色牢度解决方案等问题进行案例分享。 为创新核心寻找产业新标签 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纺织工业也进入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伏广伟看来,高质量的体现应为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企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生产向高效率方向发展。 “产业和企业想要实现创新驱动,离不开产业集群和整个供应链的创新与融合。在中国纺织服装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局部产能过剩,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和集群融合度不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压力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更是成为羁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伏广伟分析说。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必须积极适应消费时代的新挑战和消费模式的新变化,围绕消费群体的全新需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重构生产组织方式和流通商业模式,实现供应链渠道的专业化、智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地,近年来,虎门也正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战略机遇,致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今年,行业、企业的发展承受着重大压力,但企业在逆境中更需要寻找新标签、新方向。发展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这也成为本次会议举办的初心。”伏广伟说。 正是基于如此的愿望与构想,本届论坛上,主办方将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邀请国家相关部门、国内外权威标准机构、国内外品牌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分享,同时开设“服装品牌质控案例分享”、“服装供应链风险管控”和“新标准 新技术 新趋势”等平行分会场。为参会代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多的讨论、参与机会,促进更加充分、有效地沟通。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