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吕杨 李芳 胡晶
随着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不断转型升级,专业市场的身份也在变化,他们正在由过去单纯的房产租售商转型为市场综合运营服务商。在坚实服务好商户的理念下,各地专业市场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加大以信息、品牌、配套商务、电商平台、物流以及检验检测等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从而为市场内经营商户提供了系统、专业、高效的服务。可以说,这也是在市场充分竞争环境下,专业市场转变自身角色定位、转变经营模式、转变发展思路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流通分会一直在积极推进专业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发展为根本目标,积极贯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对产业升级发展的总要求,推动区域专业市场在产业上下游协作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项工作也得到各级政府以及各地行业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如今,全国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初具形态。
常熟服装城,其男装设计交易平台、男装指数平台、内外贸交易平台、常熟服装在线平台、常熟中纺联检测中心平台、节庆会展平台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已全部建成运行,将专业的会展机构、电子商务线上平台运营公司、设计机构、检测团队、以及行业协会和地方企业家资源都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和引进,为常熟服装城中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杭州中纺中心、北京大红门福海国际大厦、西柳服装市场、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石狮服装城、虎门富民时装城等地,流通分会积极引进或协作建立中纺设计中心、中国男装设计交易中心、广州红棉时尚艺术研究院、区域检测中心等机构,搭建了以市场为主体的信息咨询、设计、培训、检验检测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
在这些区域,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创意设计服务中心、会展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信息资讯服务中心、客户管理服务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仓储管理中心、区域商会协会建设等均已初具规模,并在服务商户、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经营商户的运营成本,市场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市场的影响力和运行效率也在不断增强。
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千亿市场创多项第一
5个中国名牌,20个江苏省名牌,47个苏州市名牌;拥有全国驰名商标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16个,苏州市知名商标24个;盛泽镇创造了多个中国纺织业的第一,如发布了第一个丝绸化纤指数、制定了国家第一部纺织面料名称规范标准《中国纺织面料编码 化纤部分》、第一个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发布基地和“中国流行面料采购基地”。其中,盛泽成功发布的国内第一个纺织行业指数“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被行业内称为纺织行业内的“道琼斯指数”,是行情的风向标与晴雨表。
在盛泽纺织业,市场是主导者,作为盛泽纺织业的代表,建成近30年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区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云集全国各地6800多家纺织品商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2013年,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为国内第一家市场销售额成功突破千亿元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并连续九年位列全国面料及纺织品市场交易额第一,成为“国家级面料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国诚信示范市场”。
围绕着纺织业转型升级,在发展中,盛泽镇改变传统形式,通过总投资约12亿元的江苏盛泽东方纺织城,盛泽首座大型MALL式纺织面料专业市场,让传统马路门店式销售逐步向现代化的商城模式转变,并将集商品交易、信息交流、产品展示、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盛泽纺织专业市场的标志,国际薄型面料全球采购中心,世界一流的纺织面料采购基地,开创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交流模式。
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专业市场的转型也面临着一定冲击。为此,盛泽镇及时转变市场交易模式,创建了覆盖整个东方丝绸市场的电商交易平台。据悉,今年盛泽计划投资5亿元打造东方丝绸市场云纺城,建成后,将为近七千家店面服务,并为盛泽辖区内的2500家实业服务,真正构建网上东方丝绸市场,争取线上的交易量突破500亿,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市场交易平台。同时继续推进中国绸都网、市场交易所、阿里巴巴·盛泽产业带等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的发展,互相带动,形成合力,由此建设智慧东方丝绸市场。
此外,盛泽也在积极举办高水平的活动,充分向世界展示“中国面料看盛泽”。去年10月,江苏(盛泽)首届纺织品博览会成功举办,为期三天的展会共吸引了3万余名国内外纺织服装采购商齐聚盛泽,盛泽纺博会也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纺织界新的交流、展示和交易平台。将于今年10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召开,将继续延续这一平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除了举办纺博会、生态面料创意设计大赛、流行趋势发布等大型行业活动,盛泽镇还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长三角化纤面料暨供应链洽谈(订货)会、国际纱线展览会、中国欧亚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国内外纺织业重要活动。
在一系列专业性、国际化的展示交流活动中,盛泽纺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常熟服装城:整合、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常熟服装城的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产业转型的丰硕成果,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面对市场角色的不断变化,加上周边市场的竞争、电子商务的兴起,常熟服装城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通过优化规划、优化思路、优化体制、优化平台,初步实现了由批发为主向批零并重的转变,由低档为主向高中低结合的转变,由内贸为主向内外贸结合的转变,由实体为主向实体和虚拟结合的转变,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合的转变,商城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
为实现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一体化,促进传统商品市场转型升级,服装城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全力打造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专业流通市场贸易便利体系,在“世界服装中心”设立国际贸易商务办公区,在各大专业市场内增设外贸导购标识,引进商务、海关、国检、工商、国税等相关职能部门入驻,每周进行集中办公,为经营户在外贸货物监管、查验和快速通关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服务。同时,着手引进外贸公司、货代公司及第三方咨询服务公司等入驻,提供物流、国际贸易、涉外翻译、交通出行等服务。并扶持重点商户境外参展,加强与广交会、义博会等重要平台的对接协作。目前,商城市场功能已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展示交易逐步向全球发布信息、推介新品、发现形成价格、产品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品牌会展、中介服务、商业融资、进出口贸易、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等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逐渐形成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等经营模式与完美环境相配套的更加人性化的综合性商城。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也是常熟服装城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举措。服装城涉猎电子商务领域较早,近年来,更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完善,2009年底,同阿里巴巴合作共建常熟服装城电子商务专用平台,服装城电子商务建设逐步走上轨道;2012年底,集聚了电子商务网商、软件商和运营服务商的“常熟中服电子商务产业园”投运,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电子商务应用试点项目。今年,又规划筹建公共服务类线上平台建设;规划筹建基于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倾力打造“网上服装城”。
服装城不断转变经营理念,从无牌经营逐步走向借牌经营、创牌经营和品牌专营,着力打造诚信服装商城、专业市场和职业经理人三大品牌。市场环境、经营氛围以及商户的素质、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诚信示范市场”。并通过搭建职业经理人成长平台,开展“品牌职业经理人”评选和奖励活动,组建“成长型服装品牌信息数据库”,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国际化市场发展要求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助推商城不断做大做强。最终极大地提升了市场品牌。目前,中国男装中心入驻商户3000多家,其中知名品牌700多个;天虹服装城入驻商户1000多家,女装品牌达3000多个;中国童装中心拥有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十大婴儿童装品牌,100多个省级以上童装品牌。
从专业市场到国际化市场,常熟服装城积极践行常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商兴市”战略,加快国际化市场建设步伐,形成了实体市场与新兴市场“双轮驱动”、线上贸易与线下资源“融合互补”的局面。今年5月,中国常熟男装指数首发试运行,常熟男装指数将成为全国男装产业的“风向标”,素有“衣被天下”美誉的常熟服装城将更加耀眼夺目。
广州越秀区:精准对接活动提高市场影响力
广州流花服装商圈作为国内起步最早、影响最大的服装批发贸易集散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流花”已成为南派服装的象征和广州服装产业大本营。
近年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着经营模式创新、外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终端需求不振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加突出。内外部市场环境倒逼纺织服装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在发展服装产业进程中,广州越秀区政府积极发挥中心聚合效应,着力推动商贸、文化等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实现越秀从“千年商都核心”向“现代商都核心”的华丽转身。
作为商圈的标志性盛事,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已经连续举办7年,见证了流花服装商圈从服装集散地到潮流发布地、从推广经销商品到自主品牌孵化、从提升知名度到打造核心竞争力、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历程。
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自举办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中纺联、流通分会等相关领导多次受邀出席开幕仪式。
在流通分会的组织带领下,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首创“百团千人采购团”,活动邀请的采购商,均是通过市场调研后挑选出来的,年采购量均在50万元以上。专业市场为采购商准备了10条考察路线,采购商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路线,使得采购目的与商户要求实现了精准对接。
今年服装节期间,越秀区商务局又组织开展了“百团万人进工厂”活动,以采购商诉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成交为核心,将集中与分散考察相结合,精心挑选5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商家,设计了“大团式”和“个性化”两种路线方案。实现精准对接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