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 国际化 信息化 |
本刊记者-许益萍 随着为物流企业松绑的一系列政策日渐落实,中国轻纺城物流的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在政府、市场、企业的合力推动下,2015年纺城物流发展更为平稳,逐渐形成了“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三大着力点。 作为与中国轻纺城市场集群发展相配套的服务性行业,纺城物流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轻纺城市场面积已扩展到365万平方米,2015年1~11月市场群年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全年预估值在1350亿元),年出口额近40亿美元,纺城市场货运总量达391.38万吨,同比增长7.15%。 除了数据的增长,2015年同样是纺城物流建设迎来收获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仓储中心进入扫尾阶段,建成超过14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获得了几百家客户的登记意向,仓储意向需求达60万平方米;这一年,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改造项目建造完成;这一年,首个中国轻纺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始推广;这一年,首个纺织品公共仓构想开始探索。在柯桥区政府和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纺城物流发展愈加稳健。 市场化配置“舒筋活血” 2014年以来,政策的松绑直接为中国轻纺城物流企业减负超过1亿元,目前共有100家轻纺城联托运经营户转为公司化经营。 早在2005年,中国轻纺城的物流市场就开始逐步开放,经过10年的创新发展,其开放水平早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市场化特征日益明显。2014年1月,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柯桥现代物流业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取消有关前置审批”、“不限制托运路线”等政策使纺城物流企业可以完全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决定经营线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物流资源配置中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政策的松绑也直接为纺城物流企业减负超过1亿元。据悉,2014、2015两年共有100家轻纺城联托运经营户转为公司化经营。其中,绍兴柯桥泰源物流有限公司借着政策的东风直接由个体经营户转变为注册资金500万的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势头强劲。 同时,该意见也打破了柯桥城区内外的物流行业准入条件差别,为柯桥区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柯桥区政府十分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欢迎全国各地知名的物流企业前来参与柯桥物流的建设与发展。”柯桥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政府正大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积极鼓励现有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形式做大做强。 高效的物流网络在现代化产业和城市的发展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市场化的配置在为物流企业减负松绑的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物流产业具有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而追逐利益是企业的共性,因此,物流站场等建设必须依靠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支持。”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柯桥区政府于2015年初出台的《关于2015年度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有关政策意见》一文显示,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物流项目,按其实际完成投资额(含设备投资,不含土地成本)给予4%以内的补助(单个项目每年不超过100万元、总额不超过300万元)。而按照国家《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首次被评为国家5A、4A、3A级的物流企业,则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 国际化服务锦上添花 中国轻纺城物流中心(内陆口岸)作为替纺城市场对外贸易提供通关报检等一站式服务的国际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一直为本地的外向型经济保驾护航。 中国轻纺城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区域内外贸企业众多,进出口业务频繁。绍兴依喜欧纺织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有机棉的外贸企业,公司副总经理罗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每年出口报关报检的需求很大,中国轻纺城物流中心提供海关、检验检疫现场服务,为企业带来不少便利。据了解,纺城物流中心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部共建的重点物流基地,按“陆路口岸(无水港)”规划、设计、建设,由杭州海关和浙江检验检疫局分别批准在柯桥设立海关监管点和检验检疫轻纺城现场办,同时引入了一家国际纺织品实验室,纺城企业在家门口即可快速、便捷地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业务,出口货物现场查验、卡口施封业务。 为了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成本,纺城物流中心与宁波港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将宁波港功能较完整地延伸至柯桥“无水港”,并在物流中心建立了提箱还箱点,中海、中远、马士基等排名世界前20位的10多家轮船公司在物流中心堆箱供本地出口企业提还箱,日堆箱量达600余TEU。“一方面绍兴周边地区进口货物剩下的空箱可以直接还至柯桥,另一方面这些空箱可以直接提供给纺城内的出口企业,从而减少运输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而这些减少的费用可以受惠于集装箱运输物流链上的所有企业,最终提升相关合作企业的竞争力。”物流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虽然纺城市场的进口业务规模比不上出口业务,但是一些大型的印染企业对进口原料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且随着纺城市场的转型升级,不少纺织企业开始从国外购买高端的机器设备,公共保税业务大有可为。”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纺城物流中心公用型保税仓库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具有“境内关外”的独特优势,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金占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也方便企业就近报关、就近提货。 此外,纺城物流中心还提供商住配套服务,专门委托物业公司全天候管理,能够满足货代公司、报关公司、国际船务公司、贸易公司、金融单位和境外企业驻绍兴办事机构进驻开展业务。 信息化手段剑指未来 首个中国轻纺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推广和首个纺织品公共仓的筹建进一步提升了纺城物流服务和仓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015年,“互联网+”持续升温,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围绕社会发展最关键的领域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其中第7条就是“互联网+”高效物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纺城物流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春天。中国轻纺城首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历时半年多完成建设,已于2015年11月展开推广。该平台主要分为中国绍兴物流网和手机APP系统两个部分,并通过中国轻纺城集团的柯桥纺城商务微信平台和移动短信平台有效连接纺城市场经营户和物流公司,为纺城市场货物配送和运输提供网上服务。该平台的建成,将打通纺城市场因物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物流瓶颈,整合市场区域内各方物流资源,为市场提供线上资源对接、线下运输服务的物流配送服务新形式,真正达到货畅其流的效果。 “我们正在北联窗帘布艺市场进行试点,计划春节前完成北联市场的推广工作,阶段性推广截止到2017年底。目前平台上已经吸引了140多家物流企业和近百家经营户注册。”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旦物流产业链两端的信息实现互通,如何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就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智慧的仓储有助于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基于纺城经营户对仓储的迫切需求,首个纺织品公共仓正在构思之中。据悉,该公共仓将利用可视、标准化流程设置等物联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同时,该仓库的公共性也使得经营户在租赁时间上更为灵活,承租费用大幅下降。 在采访中,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向记者表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纺织品公共仓是纺城物流信息化进程的开始,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推动纺城物流资源管理、应用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推动实现中国轻纺城的再次腾飞。 |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
相关文章 |